NEWS

安徽大象集团特约发布|CHINA繁昌窑的故事(之十二)

  • Browse number: ...
  • Release time: 2025-11-24

百里芜湖县

“百里芜湖县,封侯自汉朝。荻林秋带雨,沙浦晚生潮。近海鱼盐富,濒淮粟麦饶。相逢白头叟,击壤颂唐尧。”

这首《过芜湖》的诗词,为唐代诗人刘秩所写。

刘秩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,他是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。刘秩本人也是著作等身,写了不少诗词文章,他还是我国最早一部政书《政典》的撰写者。

在浩瀚如云的唐诗巨帙中,刘秩的《过芜湖》诗虽然算不上有多么大的影响,但这首诗对于探寻陶瓷文化及繁昌的窑兴起发展,却是起到重要作用。

繁昌窑所在境内的芜湖,春秋时名鸠兹,邑建置。先属吴,继属越;越被楚灭,又属楚国。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,秦王扫六合,先后灭掉和吞并了魏、韩、赵、楚、燕、齐六国,实现全国大一统。分设天下三十六郡,鸠兹邑归鄣郡所辖。

1

公元前109年,即汉武帝元封二年,改鄣郡为丹阳郡,撤邑建县,得名“芜湖”(清道光年间《芜湖县志》载“芜湖”得名由来:“因城东有一湖,长7里,地卑蓄水,多生芜藻,故而得县名。”),属丹阳郡所辖17个县的其中大县之一。“百里芜湖县,封侯自汉朝”,说的就是这个典故。因汉代的县为侯国,故有“封侯”之说。与此同时,具体到繁昌窑所在的那块地方,又另外设立了一个县,名叫“春谷”。小小的一次区划调整,使得繁昌窑所在地的春谷,成为与古鸠兹邑芜湖相提并论的兄弟县,从建置来说上了一个台阶。

2

其实“芜湖”县名最初应该叫做“无湖”, 因“无”字既有解释为“没有,不”的意思,也有解释为“哲学范畴,指无形、无名、虚无等,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。”(如《老子》: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),还有解释为“用在句首,无义。 ”(如《墨子》:“今王公大人,虽无造为乐器,以为事乎国家”)。

秦汉时期,与“无湖”同一时期设县的还有 “无锡”(今江苏省无锡市)、“无棣”(今山东与河北省交界处)、“无盐”(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内),乃至“无极”(今河北省中部偏西)、“无终”等,都是以“无”为首字,冠以县名。就像是“无锡”也不是没有锡,“无棣”以境内棣棠花盛开而闻名,“无盐”的今山东省东平县盛产食盐。“无湖”并非没有湖,而是湖泊众多,有“千湖之郡”美誉。

3

以“无锡”为例,一些地名学者、语言学者、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,经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,“无”为发语词,没有实际字义;“锡”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,无从考证。 “无锡”和古吴越地区的其它许多地名(如“夫椒”、“余杭”、“句容”、“姑苏”,乃至“无湖”一样),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,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,但古音相合或相近,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,无实际字义。

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、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,原义渐至湮没,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。后人不知其所由来,望文生义,妄加解释,“无湖”的“无”字,被无端加上一个“草”字头,变成“芜湖”便是一例。

关于“芜湖”最初叫做“无湖”,古代文献记载颇多,如西晋时期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和学者杜预著《春秋左氏经传集解》,便将春秋鸠兹之战的发生地鸠兹与衡山,注说在当时的“丹阳无湖县”。

《禹贡》卷六:“中江从丹阳无湖县西东至会稽阳羡县东入海。”

及至近代,民国八年(1919)余谊密、鲍实所编县志,也将称之为《无湖县志》(石印本,总册数8册,中国国家图书馆藏)。

千年世纪世纪之交的2000年春,考古工作者在繁昌县三山镇(今芜湖市三山区)竹山村出土一枚《无湖长印》(铜质阴刻文字,经专家鉴定为东汉时期官印,“无湖长”也就是汉设无湖县最高长官,亦即知县、县令等),如此一来对“芜湖”最初叫做“无湖”更加有了定论。

历史的变迁,合合分分,随着区划的不断调整,建置也相应发生着变化,公元318年即东晋大兴元年起,繁昌窑所在地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,叫做“繁昌”,设立繁昌县。其后有时候与芜湖分开,有时候又合在一起隶属无芜湖,直到上世纪1983年再次划归芜湖市所辖,迄至今日。

诗中写的“近海鱼盐富,濒淮粟麦饶”,“海”,指的是东海。唐代及其以前,芜湖为长江注入东海的出海口,沧桑变化,后出海口又移到镇江,继而移到上海,成为现在这种地理状况。“淮”,有解释为淮河,但据《水经注》、《太平环宇记》、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等文献记载,皖南沿江地区的青弋江、水阳江、漳河,历史上曾被称为“淮水”、“小淮水”,此处“濒淮”的“淮”,似应解释为青弋江、水阳江、漳河,而淮河与芜湖相距甚远,谈不上什么“濒淮”。

“近海”与“濒淮”,指的是汉唐时期无湖区位优越,可谓得天独厚。通过“鱼盐富”和“粟麦饶”这些词句的修饰,不难看出,当时芜湖及其周边一带,人民生活富裕,社会和谐稳定,一派欣欣向荣。

诗中所言“相逢白头叟,击壤颂唐尧”,既是形象地反映一带百姓热爱美好生活,讴歌汉唐盛世,连路上遇着的白发老人都热情予以赞颂,抒发情怀。同时诗中“击壤”典故,无意中透出了一个关于陶瓷和繁昌窑兴起发展的信息。

“击壤”,是古代一项比较普及的投掷游艺。关于击壤的投掷游艺,有解释“壤”是用木头做成,游戏规则是,先把一只壤插在地上,人后退到三、四十步开外,用手中的壤向地上的壤远远击去,击中的算赢,反之为输。也有认为击壤与投壶相似,是士大夫们一种休闲习艺方式。因为击壤具有较强的娱乐性,容易被人们接受,于是逐渐流向民间,参加的人越来越多,并改变了击壤的活动形式。被击和所击之“壤”,不一定都是木头,也有采用别的器物,如转块、石块、陶片等。

4

还有研究认为,击壤最初是从事农作的先民们,借以谢土报社的一项活动,蕴含在游戏外表中的内核,是对土地神的膜拜。如同《诗经》“琴瑟击鼓,以御田祖,以祈甘雨,以介我稷黍,以谷我士女”描写一样,击壤和 “击鼓”,都是采用娱乐方式,祭奉土地,是一种动态的乐神行为。于是便有人把击壤所用器物的“壤”,说成是一种刻划着神秘符号的文化陶片。

击壤同另一种游艺方式击缶(通过敲击陶罐,发出音乐般的声音,达到娱乐效果,是一种比较低俗且又十分普及的娱乐形式)一样,都是击陶,所不同的是,击壤击的是陶片,而击缶击的是陶罐。

cf768dde283046b998c40b304944bca5~tplv-tt-origin-web_gif

url: https://en.ahdaxiang.com/news/102.html

Contact Us


Address: Lunan Bijia Village, Digang Town, Fanchang District, Wuhu City, Anhui Province
Tel: 0553-7358888
Email: 790033830@qq.com

Copyright © 2025 Fanchang County Daxiang Ceramics Co., Lt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