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
安徽大象集团特约发布|CHINA繁昌窑的故事(之四)

  • Browse number: ...
  • Release time: 2025-07-19

燧石与火

考古队在繁昌“人字洞”发掘过程中,获得一个个进展,喜讯不断传来。

1998年10月23日下午4时30分,再爆惊人喜讯,考古工作者又在发掘现场,找到了一块未必不是220-256万年前远古人类使用的燧石。

燧石,属于硅质岩石,它结构致密、质地坚硬,颜色多为灰、黑色。敲碎以后具有贝壳状断口,十分锋利。

据专家考证,繁昌“人字洞”发掘出来的燧石为层状燧石小石片,燧石上面有人工打击痕迹,推断为远古人类所为。

燧石在相互击打的时候,能够产生火花,所以远古人类又把燧石用作取火工具。

由繁昌“人字洞”发掘出来的燧石的小石片,尽管其功能不一定是生火,但也从另一方面证明,一带远古人类早就学会使用燧石取火。

人类对火的认识、使用和掌握,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次实践。

人类利用火的历史很久远,大约在距今250万至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,就已经开始用火。最初是为了达到防寒取暖、驱逐兽虫、洞内照明、烧烤食物等目的,并对食物获得使用和保存,是人类第一次具有支配自然的的能力,并开始了新的创造。

陶器制作技术的发明,便是人类在认识了火的性质和作用以后,利用火的结果。

考古工作者在原始部落生活居住地的房屋遗址中发现,有的地面是经过砸平以后用火烧过。火可以使地面变得坚硬,而且比较干燥。这可能与远古人类发现在火堆之下的土地会变得坚固,因而用火烧的办法处理房子中的地面有关。这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粘土的性质和变化的一个方面。

陶器的产生,是人类从认识粘土的可塑性开始。用粘土制成的各种器物,在干燥之后具有一定强度,但是怕水侵湿,不甚坚固,使用时很不方便。后经过反复实践,人类逐步认识到,火可以改变粘土的性质。粘土经过一定温度的火烧过之后,会成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,其强度变得十分坚硬,而且不怕水的侵湿。于是,人类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发明了制陶术。

0c34e73bb3104804861a0a29d887de74~tplv-tt-origin-web_gif

让我们再把“鼠标”点向繁昌“人字洞”,点向遥遥远远的旧石器时代。

那时候的人类尚处于混沌蒙昧状态,只能用粗糙的石制工具猎取生活必需品。那时候的人类吃的是动物的生肉和生的植物根茎叶片,穿的是兽皮或是用植物编织的物件(也就是今人所说的草裙),用石块作为武器抵挡野兽的侵袭。

由于动物和人的尸体中磷的燃烧,裸露的煤炭又因地表压力引起自燃,树木在极端干燥情况下受到太阳热能引起森林大火,人类经常能够看到火光熊熊燃烧。那时候的人类还不认识火,视火为怪物,视火为不祥。

可以想见,生活在繁昌“人字洞”一带的欧亚人类祖先,经过漫长时间的观察体验,终于发现了火的妙用。他们发现,遇到寒冷的时候靠近火堆或聚在太阳光下,身体就会感到舒服;食用被火烧熟后的动物肉比生食少了一股难闻的腥味,且口感也非常好,肠胃觉得舒畅,于是,生活在繁昌“人字洞”一带的欧亚人类祖先们,便把捕获来的动物或是采摘来的植物根茎放在火上,烤熟了再吃,克服了吃生食的习惯。

741bd864021946568881be6fa19eda68~tplv-tt-origin-web_gif

由于火的应用,繁昌“人字洞”一带的欧亚人类祖先,学会了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,极大地丰富了食品的营养量,使得肉体有机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,大脑结构开始变得复杂,聪明才智得到极大发挥。

告别了“茹毛饮血”的生活,繁昌“人字洞”一带欧亚人类祖先头脑开始变得聪明起来。他们发现,经过野火或是人工取火烧煮过食物以后的地面,余火灰烬之下,土壤十分坚硬,好不容易敲取一块,拿在手上,其坚硬程度不亚于人工打磨的“石刀”、“石斧”。用它来盛放食物与水,不漏不撒,非常方便。

又经过数万年的演变进化,随着用火技术的不断提高,“人字洞”一带的人们,开始学会用火制陶,也就是制陶术的兴起,以及用火冶炼金属。

于是,一带便有了“大工山”古铜冶;

有了赤铸山“干将炼剑”;

有了“万牛墩”千年陶工和陶器发现;

有了揭开神秘面纱的“china繁昌窑”……

url: https://en.ahdaxiang.com/news/61.html

Contact Us


Address: Lunan Bijia Village, Digang Town, Fanchang District, Wuhu City, Anhui Province
Tel: 0553-7358888
Email: 790033830@qq.com

Copyright © 2025 Fanchang County Daxiang Ceramics Co., Ltd.